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

时间:2024-09-02 13:33 作者:斜阳旅游网 分类:公园大全 浏览:0

一、回答下面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Ⅰ.不同生态系统中环境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同.下图反映了不同生态系

(1)分析题图可知:随着环境的变化,甲生物的变化较大,生物多样性较低.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越高,生态的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在食物链“草→马鹿→灰狼”中,关键种是灰狼,应为灰狼的数量变化会影响其他两个物种的数量.在一段时间内,由于人类活动的原因,该关键种在黄石公园中消失了,在随后的一段岁月中,该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应该是由于灰狼消失,马鹿的数量大量增加,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

(1)甲  抵抗力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2)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物质、能量  结构与功能

(3)灰狼  马鹿的数量大量增加,草地被破坏,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二、生态旅游的产生模式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典型案例

中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

99昆明世博会和1999年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虽然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人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 个。但是在具有众多生态旅游资源的县级城市,生态旅游由于受到旅游市场的冷落、缺少推介和宣传,并没有提升旅游经济,更没有把具体的资源展示的机会。

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按开展生态旅游的类型划分,中国目前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分为以下九大类:

1)山岳生态景区,以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等为代表。

2)湖泊生态景区 以长白山天池、肇庆星湖、青海的青海湖等为代表。

3)森林生态景区 以吉林长白山、湖北神农架、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为代表。

4)草原生态景区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等为代表。

5)海洋生态景区 以广西北海及海南文昌的红树林海岸等为代表。

6)观鸟生态景区 以江西鄱阳湖越冬候鸟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等为代表。

7)冰雪生态旅游区 以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吉林延边长白山等为代表。

8)漂流生态景区 以湖北神农架等为代表。

9)徒步探险生态景区 以西藏珠穆朗玛峰、罗布泊沙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为代表 。

三、火山爆发躲在家里有用吗???

火山爆发躲在家里有没有用?那要看你家离火山有多远了。

如果你家离火山太近,火山爆发产生的大量碎屑、火山灰可能掩埋你的房子或把你房子压塌,高温可能让你房子燃烧,那样的话你躲什么地方都活不了。

如果离火山有一点距离的话,躲在房子里肯定比跑出去要安全,至少你不会被飞来的小的火山弹击中。

总的来说,如果火山突然爆发,逃跑来不及的话,躲在家里比在外面多少要安全些。

我曾经去过日本的阿苏山,那是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我去的时候正在冒烟,政府在山顶火山口外修了很多简易的碉堡,用途就是一旦发生意外,游客可以躲进去,虽然不能100%确保安全,但至少可以提高安全性。

四、影响微生物耐热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主要因素有三:

①芽孢本身(即与遗传有关);

②芽孢形成的条件和环境;

③芽孢受热处理条件及加热的生长条件。

芽孢耐热不但因种类不同很大差别,而在同一菌种不同菌株之间也有差别。虽属同一株,但如果芽孢形成条件不同时,其耐热性也会有差别。很多人发现菌龄对耐热性也有影响,但没有规律性。嗜热菌芽孢随贮藏时间增加而耐热性可能降低,但对厌氧性细菌影响较少,减弱的速度慢得多。菌体在其最高温度生长良好并形成芽孢时,通常耐热性较强。不同培养基所形成的芽孢对耐热性影响较大,试验室培养的芽孢都比大自然条件形成的芽孢耐热性要低。Ca2+ Mn2+ 等离子或蛋白胨都会使芽孢耐热性增加。

芽孢受热处理时的介质条件对细菌芽孢耐热性有很大影响:

1. PH:

通常PH降低,芽孢耐热性也降低,一般细菌芽孢在PH6~7时最强,但某些酵母在PH4~5时最强。

2. 糖:

随着糖浓度的提高,芽孢的耐热性增强。

3. 食盐:

低浓度的食盐溶液(2%~4%)对芽孢的耐热性有增强作用,但随着浓度的增高将使芽孢的耐热性减弱。如果浓度高达20%~25%时,细菌将无法生长。肉毒梭状芽孢杆菌在8%以上的食盐浓度下,不会产生毒素。

4. 油脂:

油脂对细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一般细菌在较干燥状态下耐热性较强,而油脂所以有保护作用。

上一篇:成都哪个公园能带狗去玩?
下一篇:五一成都展活动总结-时间、地点、门票成都五一公交指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