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生问题,知道请进……

时间:2025-03-25 20:59 作者:斜阳旅游网 分类:博物馆 浏览:0

一、中山大学社会与人类学学院的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学研究生问题,知道请进……

本人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学院人类学系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生。

首先,很不幸地告诉你,不知道你是在哪里看到这个专业的,负责人地告诉你,我们学院没有这个专业。09年新开设的类专业叫“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今年新开的专业叫“文物与博物馆”;所以请你先搞清楚你到底是要选报哪一个。还有这两个专业都是类专业,学费都比学术型专业一年贵五千块钱。

平心而论,中大的考古学在全国范围来说都算是有特色的,加之依托人类学直接全国重点学科,才有实力开设类专业。两个主要依托考古学、博物馆学,由于中大考古学的人类学传统,加之近年来文化遗产方面有专门的老师在做(具体就不便在这里说了。)

其次,很幸运地告诉你:

其一,事实上,人类学这些年越来越多收到关注,你随便翻看社科类的书刊就发现很多学科都喜欢打着人类学作为幌子了,中大的人类学是全国唯一一个全重点学科,另外,因为以后全国的重点学科只评一级学科,所以社会学系和人类学系于前年以一级学科组建了学院,在南方,尤其在广东,人类学还是吃得开的,关于这一点,你去看看近年文化单位招人的公告就明白(当然,有无猫腻就自己掂量了。)

其二,目前,在国内专门开设文化遗产和文物学的重点大学还是手指掐得开的,而中大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绝非王婆自夸),尤其是广大的华南地区也就只此一家,而随着华南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博事业勃兴也就需要这方面的人了。

综上所述:1、这个专业(搞清楚是上面哪个专业)从科研角度而言还是不错的;如果从就业而言,特别合适已经在文博单位工作的人镀金,当然如果非在职全日制的话也还是有一定出路的,至少还是比较“专”的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专业报考人数并不多,去年录取14人,今年录取是13人左右,具体数字忘了。

二、印度大部分是什么人种

人种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这些具有遗传性的体质特点,包括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鼻型、脸型、血型、骨骼等。早在人类发展的初期,其身体外表上的重大差别就已形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相当隔离地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的缘故。因此,地球上的人类可分为三个主要人种:白种、黄种、黑种人三个人种。

那么,印度人属哪一人种呢?关于这一问题,学生经常提出质疑。下面就从人类发展初期所形成的共同体质特点加以认识。

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

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人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白种人。

三、面是谁发明的?

一碗4000年前的面条重见天日,颜色鲜黄,与拉面相似。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喇家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实物,从而证明了面条起源于中国,而不是意大利或者阿拉伯。

来自青海的偶然发现,结束面条起源国的争议。

中国人常说:这世界上最好吃的就是饭,这饭里最好吃的就是这面。歌唱大师卡鲁索出国多年,最想念的则是一碗意大利面条。面条是中国人还是意大利人发明的?学术界一直有争论也没有答案,然而,考古学家在中国青海的偶然发现,为这个历史悬案找到了答案。

科学家发现的这些古老面条保存完好,长而细,呈黄色,盛在一个倒扣的密封的碗中。这个碗是在中国西北部青海省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出来的,那碗面条被埋在3米深的沉积物中。这一无可辨驳的证据表明,中国无可争议地早于其他国家发明了这种面食。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吕厚远说:“这是发现的最早的面条实物证据。”科学家确定这种面条是用小米和高粱两种谷物制成的,小米是中国的本土谷物,在7000年前便被广泛种植。而现代的北美和欧洲的面条则通常是用小麦面粉制作。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帕特里克·麦克戈温说,如果这碗面条被确定的制作时间无误的话,那么这一发现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他说,即使是今天,要做出像在喇家发现的这种又长又细的面条也要求有灵巧娴熟的技术。他说:“这显示了相当高的食品加工和烹调技术水平。”

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争夺面条的发明权。

中国考古学家的这一发现肯定会让意大利人感觉不爽,因为他们一直声称,面条的发明权应该属于意大利。其实,面条是世界的一种大众食品,到底是哪一种文化发明了这种食品,已经争论了好几十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都想要获得这种食品的发明权。他们说,他们食用面条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

意大利人争夺面条的发明权并非无理取闹。意大利的象征是什么,游客的答案实在令人惊讶,既不是意大利时装,也不是米开朗琪罗,更不是法拉利跑车,而是——意大利面条:长的,圆的,扁的,螺旋的,用鸡蛋染成黄色的,用菠菜染成绿色的,还有用墨鱼染成深红色的,里头填上奶酪的……据意大利面条工业联合会统计,目前全球意大利面条的年产量已达到1000万吨。

关于意大利面条的起源,历史学家们一直未能达成一致。有人认为,意大利面条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入意大利的。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埃特鲁斯坎人就已经开始制作面条。在托斯卡纳地区发现的公元前4世纪的埃特鲁斯坎遗址就是最好的证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发现了用来和面的大张木头桌子以及肯定是用来煮面条的厨房用具。从这些用具可以看出,当时的埃特鲁斯坎人已经开始制作各种形状的面条了。

还有证据表明,在屋大维成为古罗马的凯撒之后,罗马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0万。保证众多公民的粮食供应就成为古罗马政府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当时的人们想出了一种保存面粉的新方法。将面粉先和成面团,然后用刀子将面团切成面条,这种面条在太阳下晒干后可以保存至少一年。于是,晒干的面条就这样在意大利人当中流行开来。不过当时吃干面条的都是平民,贵族和富人家里还是吃现做的面条。直到19世纪,晒干的意大利面条才成为欧洲各国不分贵贱的餐桌美食。

面条由高粱和小米的两种混合物制成。

意大利面条拥有悠久的历史,这确是事实。然而,中国新发现的面条可以将中国人吃面条的历史往上推4000多年,单凭这一点,意大利人就不得不俯首称臣,除非他们找到比这更古老的证据。

据吕厚远介绍,在喇家考古遗址发现这碗面条之前,最早的有关面条的记录出现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书中。其他的理论认为,面条首先在中东地区发明,然后经过阿拉伯人介绍到意大利,而意大利人又使面条在欧洲广泛普及,最后传到世界各地。

喇家发现的面条到底是不是阿拉伯面条或者意大利面条的祖先,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加以证明,不过吕厚远说:“无论如何,以前最早的记录只是出现在 2000年以前。”加拿大米西索加的多伦多大学的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说,在中国发现4000多年前的面条毫不令人吃惊,他说:“这符合我们一般都知道的事实,那就是面条在中国有着长久而重要的历史。”

为了测定新发现的面条是用什么做成的,吕厚远和同事们把在面条碗里的淀粉谷物和外壳的形状、样式与现代作物进行比较。该研究小组得出结论说,这种面条是用两种谷物制成的,一种是高粱,一种是小米,当时的人先把这两种谷物磨成面粉,做成面团,然后拉压成面条形状。研究人员说,小米缺乏黏性,如果单用小米粉做成面团的话就无法压拉成又细又长的面条。

中国现在仍然有用小米制作的面条。

上一篇:格拉斯的具体地理位置。
下一篇:蚌埠到凤阳的一日游

猜你喜欢

  • 东京是那个国家

    东京是那个国家 东京是日本的首都,全称东京都,是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日本的海陆空交通的枢纽,是现代化国际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之一。东京位于本州岛关东平原

    2024年07月14日
    0
  • 想知道:日本 从京都到美秀美术馆怎么坐公交?

    首先从京都车站乘坐JR琵琶湖线米原方向的车,经4站于石山车站下车。 之后转乘帝产巴士,50分钟左右到达美秀美术馆。  官网网址的交通方式,包括巴士的时刻表。去之前请查看营业

    2025年02月01日
    0
  • 乌木雕刻工艺品哪里有卖?乌木艺术品有价值吗?

    一、乌木雕刻工艺品哪里有卖?乌木艺术品有价值吗? 最正宗的还是四川雅安的乌木制成的工艺品,现在网络上的卖家参差不齐,一定要仔细辨别,给你推荐乌轩阁,你可以搜索下看看

    2025年03月22日
    0
  • 上海世博会展示什么产品?

    一、上海世博会展示什么产品? 世博会不同于广交会那种直白的商业展览会,各国带来的并非商品,而是概念类的东西,通过建筑物本身、艺术表演、视听效果、甚至美食来展示各自的

    2024年05月17日
    0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全文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在能看见东西的第一天下午,我将在森林里作一次长时间的漫步,让自己的眼睛陶醉在自然世界的美色里,在这有限的几小时内我要如醉如狂地贪赏那永远向有视力的人敞开的壮丽奇景

    2024年10月13日
    0